關燈
護眼
简体
同人11:紹宋御營軍制及編制、番號初探——夢中仗劍天涯(第1/5頁)
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頁
    前言:至建炎十年北伐,前軍岳飛部4.5萬,中軍李彥仙部4萬,酈瓊部2.5萬,王德部2.5萬,後軍吳階部5萬,左軍韓世忠部4萬,右軍張俊部2.5萬,水軍張榮部1.5萬,騎軍曲端部3萬,海軍李寶部5千。

    兵力詳細考證如下:

    第五卷第十二章《迴應》,總編制額如下:韓世忠部從3萬提升至3.7萬;吳階從3萬提升至3.8萬;御營中軍自5萬提升至6.5萬,其中明確說王德部自1.5萬提升至1.7萬,酈瓊自1.5萬提升至1.8萬,那麼李彥仙應該是編制額自2萬增加至3萬,具體多少人不可詳知;岳飛部自3.5萬提升至4萬,張俊2.5萬不變,張榮1.5萬不變,李寶五六千衆不變;“曲端所領御營騎軍從一萬五千編制提升到兩萬”;後備軍1萬,在江南西道。

    此時爲建炎六年末,也就是說待擴軍完成後,建炎七年初,御營員額共計3.7+3.8+6.5+4+2.5+1.5+2=24,共計二十四萬整。

    第五卷第三十七章《夏雨》擴軍旨意清楚無誤,到秋後,御營前後左右中騎水軍,滿額三十萬衆,且不包含海軍。

    擴軍計劃沒有透露員額,但從後勤與各地徵兵規模顯示,絕大部分新增員額依然分給了韓世忠部、吳階部、李彥仙部以及曲端的御營騎軍。

    第五卷第四十二章旨意,有詔,御營前軍、右軍、水軍、海軍,合四軍九萬整發河北。應該是前軍4.5萬,右軍2.5萬,水軍1.5萬,海軍0.5萬。

    又詔,御營中軍左副都統王德、右副都統酈瓊、御營騎軍都統曲端,即刻發本部全軍八萬依次向西。書中多次描寫御營騎軍全軍三萬衆,取此說法,按騎軍3萬人,王德、酈瓊各2.5萬人計。

    再詔,御營左軍都統韓世忠、御營中軍都統李彥仙、御營後軍都統吳階,合三路軍十三萬爲河東方面軍,以韓世忠爲元帥,統一進發河東。其中單獨給韓世忠的詔書,要其即刻發全軍四萬渡河。那麼這裏韓世忠部確認是4萬,另外兩家分配大概是吳階部5萬,李彥仙部4萬(各自較第十二章增加約1萬編制)。

    第一部分:編制體系初探

    一、傳統四層指揮體系、置將法、親衛體系發展脈絡。

    1、傳統四層指揮體系:

    北宋傳自五代的傳統四層指揮體系爲都-營-軍-廂,據《武經總要》前集卷1《軍制》和卷2《日閱法》的記述,“大凡百人爲都,五都爲營(指揮),五營爲軍,十軍爲廂,或隸殿前,或隸兩侍衛司”。但事實上並不會整齊劃一。真宗時,已有一軍轄十指揮的,有的軍,下面卻僅有1-2指揮(如雲騎軍等)。所以,軍作爲營(指揮)的上一級是確鑿無疑的,具體員額卻不必深究。國家博物館藏有“神衛左第四軍第二指揮第五都記”等銅印,表明了自都至廂的番號。

    按上述,一都爲百人(約數,下同),一營爲四百人(騎卒)或五百人(步卒),一軍爲2000-2500人,一廂理應有員額兩萬至兩萬五千人,實際上很難達到。

    實際上,北宋中後期,廂作爲編制意義已經名存實亡,多作爲番號標記或臨時編組大軍使用,如童公公的龍神衛四廂指揮使。

    另,作爲編制的軍,與作爲部隊名號的軍,並不是一個意思。作爲名號的軍,大致表明了該部隊的來源(徵募地)、編制特點(如帶驍、捷等字則多爲騎軍)等。

    2、置將法與隊、部、將、軍的新編制。

    王安石行置將法以後,禁軍形成了隊-部-將-軍的新編制。新編制中的“軍”爲一支軍隊分爲前後左中右之“軍”,非固定編制,即新編制實際仍只有隊-部-將三級,作戰時將若干將編組起來,再分爲前後左右各軍,另有選鋒軍等,各軍戰時委派一將擔任統制官(此處可看出統制官非常設)。蓋因陝西路爲黃土高原地形,難以展開大軍會戰,後期宋又奉行結硬寨打呆仗的淺攻掘進風格,導致宋夏實際交戰均以千人至萬人規模爲主,故不長設較大編制。

    但將以下均爲實際統兵且固定統屬關係的編制。書中曾描述,吳階就做過涇源路第一正將。但置將法應用地區非全部,至靖康前,仍與都-營-軍-廂(此時名存實亡)並行。

    新編制下,一大隊基本與以前的大什同,約五十人,一部約二百五十人,一將統千人。

    但按照神宗朝設想,將爲一地設一將,編制也非固定數,非千人定額,當然後來沒有實際執行下去,具體待考。

    3、大將體制下的親衛體系及階級:

    背嵬軍體系(隊-部-將-軍)。

    因爲靖康總崩潰,軍隊失去中樞控制,自然演變爲以大將爲核心的軍制,而大將爲了確保控制軍隊,使得將領親衛體系大肆膨脹,直至統軍大將的親衛高達一軍(傳統編制)之多。背嵬軍作爲韓、張、嶽等大將親衛部隊,在得到朝廷認可後,最終在趙玖的統制官-統制部格外強化的背景下,獲得了統制部的編制,與傳統指揮體系重新結合。

    4、統制官、統領官體系。

    靖康後全國軍事體系崩潰,上層軍制混亂失效,爲了抵抗金軍,諸路州到處亂設制置使、經略使,對於亂世軍頭,不管是正規軍殘餘,還是地方土豪、義軍等,到處分發統制官、統領官,類似於現在非野戰軍體系的總隊-支隊-大隊,統制官下轄員額不定,統領官下轄員額不定,一般以一部設一統制,如韓世忠出場就是統制,統制官下獨立領兵就封爲統領。統制官-統領官體系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後來御營體系建立,趙玖強化了高層軍制中的都統與統制官的階級區分,再結合下層體系,重新確立了基本階級。基本將統制部員額數限制在2000-4000人(個別除外)。並追認統領官爲正式階級。

    統領官階層:御營軍制建立後,除追認外,多以一統制部的副職或資深營指揮任命爲統領官。實際上不屬於軍隊編制體系的任何一級,但因爲戰場指揮權、親衛體系,以及資歷營指揮的存在,依然廣泛存在,並且相當具有活力,並作爲晉升統制的後備力量。

    而更多的親衛首領,則通過準備將-正將階層與傳統指揮體系下略顯冗餘的統領官相互轉化流動。這也是統領官階層具有強大活力的另一個重要緣故。親衛首領想升統制,需出親衛體系任統領官統帶一營(或任統制部副職),獲得戰功後,在擴編中(或補任)升任統制。

    二、紹宋中實行的軍事體系

    1、軍制體系,改革與承認既定事實並存。

    大致上,通過趙玖十年的權威壓制與改革,基本上統一了上層軍制。目前紹宋中上層所施行的,自上而下基本上爲行軍司(御營前後左右中軍等)-統制部的編制。

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