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简体
第六百一十五章:進城
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五章:進城(求訂閱、求月票)

    在煤場外面看了看,周衛國沒有猶豫,當即命令車隊進入煤場!

    看到周衛國等人車頭插着一個寫着劉字的小旗子,門口站崗的僞軍臉上高傲的神色瞬間變成了討好,不但親自爲周衛國等人擡開路障,同時還將他們帶到靠後面一點的一個過稱的地方,顯然是不願意得罪紅山的劉大麻子。

    畢竟劉大麻子可不是什麼善男信女,真要是惹惱了這些土匪,就算是背後站着日本人也沒用,保不住啥時候就捱了黑槍。

    整個交易過程很順利,五十大車煤炭和十多車鐵礦石一共賣了兩百多大洋,價格是低了點,但是這兩百多大洋在這個時代還是值不少錢的。

    之前周衛國對於大洋這種貨幣的價值沒有多大的認識,但是經過這兩年的生活總算是搞清楚了一個大洋到底價值幾何。

    沒有穿越之前,周衛國對於大洋的認識多是在民國電視劇中,而在絕大多數的電視劇中,人們動輒幾十幾百大洋的花銷,看起來這一塊大洋就好像一塊錢人民幣一樣價值低廉,但是來了這個時代之後周衛國才知道,那些都是無腦編劇瞎編的,事實上一塊大洋的價值可比一塊人民幣高多了。

    要知道現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還是很艱辛的,常常需要爲了一兩個大洋而犯愁。可想而知,當時的大洋價值是不低的。

    當然了,大洋的價值高與低只需要和當時的物價做一個對比就可以了,儘管現在是亂世,根據不同的情況,各地的物價是有所差別的,不過大體上還是比較均衡的。

    就像很多地方的包子都是賣兩文錢一個的,而現在的包子,最便宜也是要1.5元一個,不過大部分都是2元錢一個,像一些早餐連鎖店的話,包子一般是2.5元一個,所以這個時期的2文錢可以說就是現在的兩元錢人民幣了。

    而雖然民國時期各地的物價會有區別,但是平均下來的話,一個大洋的價值就是1000文左右,所以1個大洋的價值就是1000元左右。

    這個時候,只需要幾百大洋就能夠購買到一輛汽車,因此1個大洋幾乎是等於現在的1000元錢,還是非常值錢的。

    而且在民國時期,只要一個人每個月的收入有兩塊大洋的話,那麼一家人的溫飽就不成問題了。就像在民國初期,大學教授的平均工資就是八個大洋左右,如果放在現在的話,那麼就是月薪8000元了,算是高薪階層了。

    但這僅僅只是大洋的價值,而不是指國民政府通用貨幣法幣,儘管在蔣政府財政改革之處,對於銀元和法幣之間的兌換秉承着一元法幣兌換一個大洋,但是實際操作的過程卻是法幣的價值還是要略低於銀元。

    更重要的是,隨着戰爭的爆發,國民政府統治區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法幣的價值大跌。

    究其原因,在抗戰後期孔祥熙在給美國駐華大使高斯的備忘錄中,有所解釋:“中國物價上漲之主要原因,系因抗戰已七載,軍需浩繁,物資日漸缺乏,供應未能適應,加以國際路線阻斷,運輸困難,國內經濟情況,益形艱困。”

    孔氏之言乃是實情,抗戰爆發後,華北、華中、華南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就相繼淪陷,中國損失了絕大部分工業,以及半數以上的農業。至1942年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中國幾乎喪失了所有對外交通通道。1944年的進口量比1941年降低78%, 僅爲1937年中國總進口量的6%。供需失衡,必然導致物價上漲。

    與此同時,市面上流通的法幣急劇增加。七七事變前的1937年6月法幣發行總額爲14億元,至1939年4月翻了一番,達28億元,1941年底增至151億元,1944年底爲1894億元,到抗戰結束時的1945年8月,法幣發行額已是5569億元。八年間,法幣數量增加了400倍。

    在這種情況下,大後方物價水平持續走高。如將1937年上半年大後方的物價指數定爲100的話,1939年爲213,1941年爲1294,1945年則是184455。這意味着,八年來後方物價翻了1800多倍。

    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桂林熟鹽在1937年時爲0.117元/市斤,1939年漲至0.369元/市斤,約增長了3.15倍。1944年已是32.659元/市斤,相當於1937年的279.14倍。

    國民政府當局自然是無法解決物資匱乏的問題,故一再加印法幣,以彌補鉅額財政赤字。抗戰以前,國民政府每年的財政赤字只佔總開支的10%—20%,最高不過30%—40%,

    而抗戰後的1937—1940年,財政赤字平均佔支出的70%左右,1941年—1945年,這個數字更提高至78%。

    戰時財政支出主要爲軍費開銷,以1941年爲例,政府支出100.03億,其中軍費佔到73%。當年收入僅13.1億,赤字86.92億。後幾年軍費所佔比重基本與此持平,至1945年增至87.3%。財政赤字、軍費開支和增發法幣三者在數量上大體是相等的。

    軍費固然關乎抗戰前途,但並非不能削減,消減的關鍵在於清查空額。美國經濟學家楊格在戰前就注意到國軍“喫空額”的問題,軍官“按照他手下部隊的人數一次領到一筆整錢,但是他並不向每個士兵挨個發放。這種發放方法,養成帶兵官長們慣常喫空額,把根本不存在和已經離開或死亡的士兵薪餉裝入腰包,以致最高當局弄不清楚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有多少軍隊可以使用。”

    1942年10月,楊格建議國民政府削減軍隊,這樣“不僅可以節省開支,還可使政府足以給餘下的部隊較好的給養;同時就會有更多的人從事工農業生產。”

    之後, 孔祥熙也爲緊縮軍費開支而向蔣建議:“現有部隊之實際人數,似應加以清查,切實調整。於必要時,得將各軍事機關酌予裁併。”

    國軍中領軍餉的士兵人數與實際人數相差極大,陳誠晚年回憶,他在抗戰後期任軍政部長時,“國軍預算員額爲五百萬員名,而實際上喫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據當局推斷,如經覈實整編,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以此而論,半數以上的軍費開支都是不實不盡的。”

    除了覈實士兵人數,孔祥熙還希望嚴格各項軍事支出。他在1939年給蔣介石的密報中說,“在預算所列及覈定戰務費數目之外,軍政部往往以臨時支出爲理由,商請財務部另行籌撥”;有時“各省往往以軍事開支過巨,收不敷支,請求財政部增加補助。無厭之求既難悉應,而國防工事及其他軍事設施,地方是否切實辦理,及有無虛糜,或藉口索款之處,財政部無從查覈。”

    孔氏的話中可知,戰事緊張常成爲地方軍事長官向中央索款,而中飽私囊的藉口。

    緊縮軍費不但不會削弱國軍,反而能抑制軍中腐敗,提升戰鬥力,並減少財政赤字和法幣發行量,可謂一舉兩得。然而因爲阻力過大,蔣始終無法將上述建議付諸實施。其後果則是,抗戰期間通貨膨脹愈演愈烈,終至不可收拾。

    不過現在畢竟是抗戰剛開始的頭兩年,物價還沒有膨脹到幾年後那種恐怖的水平,再加上土匪們可不認那些隨時可能變成廢紙的紙幣,交易的時候都要白花花的大洋。

    這200大洋換成人民幣那可是價值20萬,總的來說這個收益還是不錯的!當然了,周衛國更清楚,他們的煤和鐵礦石遠遠不止這點錢,當小鬼子將煤運回日本或者是就地售賣的話,所得到的利潤至少也有一兩倍,甚至於更多,他們拿到的不過是一些辛苦錢而已。

    從那個面色高傲的胖子手裏領到錢之後,周衛國沒有在在這裏久待,當即帶着兄弟們趕往幾公里外的遷安城!

    土匪進城在這裏並不算是什麼新鮮事兒,當這些土匪拿到賣煤的錢之後,往往就要進城大肆的消費一番,一來是要補充一些山寨裏的消耗,比如說糧食了食鹽了等等,這些東西他們可自己生產不了,需要拿錢從本地商戶手裏購買。

    另外土匪本身就是那種有錢了就及時行樂的主,領到錢之後那肯定要進城裏找樂子,比如說青樓妓院,再比如說賭場勾欄,這些都是土匪們平日裏最喜歡到的地方。

    但是對於他們這幫子土匪,日僞軍還是比較在意的,進城可以,但不許帶槍!

    而且在進城的時候,城門口的那個鬼子小隊長還特意的警告了周衛國等人一番,要他們在城裏老實點兒,不要想着鬧事兒,不然他就會帶人砍下他們的狗頭,說的好像是真的一樣!

    周衛國當然不會在意這些了,一個垃圾小隊長而已,周衛國要是願意的話,只需要一把三八大蓋就能將他的這個小隊給輕鬆滅掉,嘚瑟個什麼勁兒?

    好在周衛國也沒有和他們計較,他此次進城除了要購買一些必需的生活品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好好了解一下城裏的情況,看看城裏的日僞軍防備是否鬆懈,如果他們直接出兵攻城的話有幾分勝算!

    所以進城之後,周衛國當即將手下的兄弟們都散了出去,該買東西的買東西,該偵查情況的偵查情況,而周衛國自己則是帶着大龍在城區晃悠了起來。

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