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简体
第四九九章 天下靡靡 小城大事(下)(第1/3頁)
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頁
    右相府的這場會議,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許多事情之前就有過討論,今天只是重新提一下,唯一的新話題便是相府在三天後設盛宴,宴請賓朋,以慶祝北方大捷。

    與秦嗣源、堯祖年、覺明等人又聊了一陣,自院落中出來時,寧毅的臉色倒是沒有太多的喜悅。爲着郭藥師的這場大捷而高興之後,新的問題,又已經壓了下來,南北局勢的這根繩,已經繃得越來越緊了。

    北伐開始之後,秦嗣源這邊負責的,多是國內事務。但密偵司先前在北方的開拓仍舊有着巨大的作用,平州知州張覺的事情便是其中之一,此人原爲遼國將領,女真人打來之後,由於遼國一敗塗地的局勢而降金。但張覺的幕僚之中安排有一名密偵司的成員,發現張覺有投降武朝的心思之後便一直在推動此事。平州在十六州中地位重要,張覺麾下也有數萬人馬,如果能成,便是一樁大功。

    只是在這之前,北方戰局糜爛,金人也是一貫的強勢。雖說此時的皇帝周喆爲了金人不歸還十六州的出爾反爾生氣,早說過要強硬一點,但秦嗣源又哪裏敢輕易啓釁。有了郭藥師的勝績後,這纔多少有些底氣。

    如果說自先前民間所見,武朝在應對金遼局勢的問題上似乎有些一派天真、錯漏百出。但到了寧毅目前的這個位置,卻能夠明白,如果要指責武朝對於某些可能存在的災難性後果毫無防備,也是不公平的。這幾年以來,一方面推動北伐,另一方面,衆人也在積極地擴大着後方的防禦,包括大規模的增加邊防力量,知道自己不能打,就儘量的吸收原本遼國一方的降人,給予優待、組建兵團、保障後勤……等等等等。

    童貫也好、蔡京也好、李綱也好、皇帝也好。包括最近有可能接替童貫位置的譚稹這些人,大部分的朝堂高官,都不是傻子。哪怕金人南侵的可能性極低,他們本身也明白加強後防的必要性。尤其在童貫這些人來說,北伐戰局的糜爛也讓他們一直都在積極地推動和配合這一類事情。

    金人的兵力本身就不多,在侵佔了遼國土地之後,就算他們真的腦子壞了選擇南下。以雁門關以北的郭藥師等人爲始。一直到雁門關以南,由太原直到黃河岸邊,上千裏的縱深,幾十萬的兵力——哪怕其中有着不少豆腐渣工程——也足夠將金人的兵力拖垮。

    右相府中,有這份自覺的人不在少數。原本的成舟海、王山月等人都是“金國威脅論”的忠實推動者,但到得現在。即便是寧毅,也不可能整天把事情掛在嘴上,至少大家都是在做了事情的,哪怕有些事情做得操蛋了點,只是爲了面子或是政績,右相府能做的,頂多也就是在其中盡力扶正一下——這個無關對錯。只是身在局中,只能如此。

    但無論如何,寧毅的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擔憂。

    武朝和宋朝的軌跡,有其類似之處,但在這之前,他對於真實的歷史,反倒關注得不多。這一切與他上一世極度務實的性格有關。

    在他而言,所謂歷史,與故事有其共通之處,只是由於歷史真實發生過,於他人的說服力便更強一些。但歸根結底,歷史也好故事也罷,真正有用的。是它蘊含的教訓,是寄託於前人而又反照自身的一個過程。但在後世浮躁的社會上,毫無辨別與思考能力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有時折服於所謂歷史的真實。卻從不以任何真實的歷史來反照自身,大部分人只以真實來對照他人,獲取些許的優越感,卻從未發現自身所行與歷史上衆多愚蠢事例如出一轍。

    當人們一面嘲弄着前人的愚蠢、聲討着敵人的殘暴,卻從不自我反省的時候,從未看見自身的愚蠢和麻木不仁,甚至於破壞規則、蛀空國家的行徑的時候,這些真實的歷史,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倘使這歷史的真實還令人獲得了某種“我知道很多”的優越感,令其可以嘲弄他人,那麼對於社會,這種真實性的意義,反而是一種負值。

    就因爲這樣的認知,寧毅對歷史的真實性有着極度的輕蔑,向來認爲追求歷史的真實性還不如去追求寓言的教育意義,至少寓言可以清醒告訴讀者,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但也是因爲這樣的習慣,眼下他反而很難確認整個局面的發展。宋朝有靖康恥,武朝會不會有,就真的很難說了。

    當然,放在眼下,招降張覺當然是增加自身實力的一招好棋,本無需多想。至於被相府衆人看的極爲困難的災區糧價問題,寧毅這邊當然沒有輕視的意思,但是一個多月前就開始做準備的情況下,對於這件事的具體細節,寧毅卻並不打算去關心太多。

    因爲……有很多人,會在這裏被活生生的餓死了……

    **************

    景翰十一年夏,水旱天災降臨武朝,包括京兆府、河東、河北、荊湖各路超過二十餘州縣不同程度地受災。由於朝廷賑災得力,因災情直接死亡的人遠比往年要少。也是由於倖存者太多,在受災區域以及與受災區域相鄰的州縣,糧價飛漲的隱患,開始醞釀起來。

    這樣的現象,集中在南北幾塊區域的範圍內,北面以京兆府路、河東路——也就是後世陝西、山西等區域——最爲嚴重,南面這樣的問題則出現在荊湖一帶,這邊原本是產糧之地,但因爲水旱問題的交疊,反倒引起了更大的恐慌,但暫時來說,餓死人的情況,還不如北面嚴重。

    此時右相府還在儘量的調集着糧食,維持着賑災基本口糧的發放。但是市面上糧價的增長只會愈來愈多的人加入災民行列,如今爲了保證北伐,武朝能拿出來的儲糧有限,加上層層的貪墨分流,想要維持到明年青黃相接,基本不現實。

    理論上來說,遇上這樣的事情,朝廷能做的。是嚴格規範糧價,打殺一批官員,再打殺一批商人。但這一次,波及的範圍太廣,其中涉足的人,也實在太多。

    大儒左端佑牽頭的左家有涉足其中;以蔡京爲首的蔡家勢力,有參與其中;荊南一帶的韓家。那是皇家姻親,太后的親屬;河南府的齊家,世代的書香門第,家主齊硯更是當朝大儒,跟京城許多官員都有香火之情,與李綱、耿南仲交好。與西軍種師道也相交莫逆。

    這還只是隨意調查就能看到的一些勢力。事實上,盤根錯雜的關係、利益的驅動,令得許多事情的解決並不是有決心就好的。哪怕是李綱點頭、齊硯點頭、甚至蔡京點頭,打壓糧價,低價糧一到市場上,就會像是進了沙地的水一樣瞬間乾涸。因爲參與屯糧的,往往還不止這些大戶。還包括每一個被恐慌籠罩的普通百姓。

    基本上來說,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此時,每一次的人禍天災,都是一次新的貴族發家和土地兼併的過程。自己這邊,眼下確實有些對策,右相府方面自然也拿出了決心,但最底層的一部分人還是會死,稍微有些家業田產的。也免不了有一部分賣田賣地賣兒賣女。區別只在於,當措施得當,這樣的人會少一點。

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