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简体
第二章 自擾(續)(第1/2頁)
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頁
    從宏觀角度來說,關西正在進行的浩大而又敏感的改革,也就是整編西軍與度田授田等事,是不大可能出現什麼大的阻礙與困難的。

    因爲誠如很多有識之士想的那般,此時此刻,有利條件太多了……金軍數次掃蕩後造成的關中內部殘破,大勝之後趙宋皇朝與天子的威望重立,以及那位坐鎮長安的天子此時對武力的絕對把持與對改革的絕對決心,幾乎從各個角度確保了這種放在平常時難以想象、且深入骨髓的改革順利進行。

    這是非常時期、非常情境下的特殊紅利,就好像每次開國之初定下制度總會顯得很容易一樣,也有點像是大災大厄之年爲了救命做出的特殊舉措總是挺輕易一般。

    不過,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堯山之後,趙玖終於解決了最根本的生死存亡困境,讓國家步入正常化,也起了做事的心思,但以他穿越者的‘高屋建瓴’視角來看,將來的道路註定道阻且長,是要有足夠心理準備面對很多東西的。

    關中這裏沒問題,不代表其他地區就也能沒問題;眼下沒有問題,不代表將來沒有問題。不能把一時的戰爭紅利作爲常態,而是要趁機建立起應對常態困難的政治機制。

    至於政治嘛,一旦說到這個詞彙,首先也是必然的,就是人事問題……趙玖不敢去指望天下人民皆堯舜,就只好去要求政令暢通無阻了,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宰執的人選便是重中之重。

    呂好問提拔爲公相,汪伯彥殉國,許景衡已經應許請辭,這意味着按照之前幾年的政治傳統,都省空出了一正一副兩個宰執位置,樞密院正位也空了出來。

    四個位子空出三個,似乎是挺多的,但考慮到下面一堆本就是半步宰執的使相,所謂關西宇文虛中、東南呂頤浩、荊襄劉汲,外加離開朝廷兩年但在朝中依然有着深厚實力的前公相李綱李伯紀,以及李伯紀派系在朝中目前實際領袖御史中丞李光,還有趙玖心腹班底中的巴蜀張浚、陝北胡寅、樞密院都承旨劉子羽等人……似乎每個人都有希望,妥妥的僧多粥少。

    不僅如此,考慮此時許景衡回到河南正處置軍屯授田事宜,準備辭職的事情尚未爲人所知,所有人眼裏便只有兩個位子,那這個競爭就更加激烈了。

    不過,似乎正是得益於此,趙玖明顯能感覺到許多相關人員的活躍,繼而帶動了整個官僚系統在活躍。

    張浚身爲巴蜀五路轉運使,卻親自請往秦鳳路都督處置相關度田事宜。

    針對洞庭湖鐘相與五嶺一帶叛亂的平叛事宜被安排到秋後,然而劉汲卻已經迫不及待的提出了相關的進剿路線與後勤安排。

    呂頤浩更是直接,這些日子,他的奏疏往東京、長安根本就是傳遞不停,這位東南使相先後提出要精兵、要助學、要簡政……比如趁着大勝,將御營兵馬中部分戰力不佳的部隊與將領給攆出去;還比如要大面積整飭三舍法(太學、州學、縣學制度),將相關升學考試與學生待遇,還有最終殿試全面制度化;而且還要正式對靖康以來的所有官員任命進行追訪與檢查,對偏遠地區進行官員調度流通……

    甚至,他還主動提出,應該終結特殊時期的各種複雜使相制度,將制置使、鎮撫使、兼領多路的轉運使經略使一併裁撤,恢復舊日製度。

    其咄咄逼人之勢,隔着千里也能讓人感受的清楚,似乎早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中樞宰執。而又因爲這些事情無一不事關國家根本,更是震動朝野。

    一時間,自揚州到東京,又從東京到長安,信使往來不停,無論文武,皆有所惴惴。

    但是,趙玖沒有讓這些人久等,幾乎每一份呂頤浩的奏摺送到長安,他便毫不遲疑的予以批覆,而且幾乎每一次批覆都做出了最明確無誤的表態——趙官家無條件支持這些建議,而且要求東京方面予以全面的配合。

    甚至,當三舍法制度化的事情與對官員進行大面積追訪檢查的事宜被髮往都省後,在西軍被大略改編爲御營後軍之後,秋收時分,趙玖乾脆直接傳旨,趁着即將到來的授田,用中旨的方式對御營大軍進行了主動而又進一步的精減……御營原來就有二十多萬部隊,加上此番西軍正式併入,並額外設立了御營騎軍,卻依然被劃了一個只有二十萬上限的總兵力限制,以至於各部皆有大面積裁撤。

    其中,韓世忠所領御營左軍降爲三萬編制;張俊御營右軍降爲兩萬五千編制;御營中軍包括李彥仙部、王彥部、王德部和新納原御營後軍各部在內,居然累計只保留了五萬編制;御營前軍岳飛部也變成了爲三萬五千編制;後軍吳玠部爲三萬編制;騎軍曲端部爲一萬五千編制;水軍張榮部爲一萬五千編制。

    非只如此,許多將領的任命與裁撤也是直接中旨定奪,堪稱毫不遲疑。

    如辛氏諸兄弟,資歷極深,忠心和大義上也沒問題,而且也算是久隨行在,算是趙玖親信兵馬,但架不住這幾個兄弟水平實在太次,故此,這次只有辛彥宗一人從御營後軍轉爲御營中軍統制官,其餘幾兄弟一併被裁撤,然後轉去地方州軍任職去了。

    王彥也是類似,甚至他能力可能也沒得說,但這廝着實小心眼,身爲帥臣,連自己下屬都嫉恨,此番也被直接轉爲文職,乃是做了秦鳳路經略使;相對而言,此戰表現搶眼,且善於團結同僚的酈瓊得以上位,爲御營中軍右副都統,與左副都統王德一起實際上替趙玖統攬御營中軍各部;值得一提的是,守汜水關有功的王彥部舊屬範一泓此番也趁勢上位,昔日的小范參軍做了一名正式的御營中軍統制官。

    還有西軍中原王燮部出身的將官,趁着此番調整,被進一步清洗,最後一個保留的韓姓統領官見勢不妙,主動請辭,轉任了地方;但如郭成之子郭浩,到底是爲了安撫人心,得以進入御營,成爲後軍一名統制官。

    一番折騰,各處怨言不少,委屈多多,但面對着雷厲風行的趙官家和人人腿肚子打顫的呂頤浩,還真沒幾個敢鬧事的。

    然而,下面不鬧事,不代表趙玖就可以這麼硬邦邦的做官家,故此,隨着秋收已罷,中秋將至,授田已啓,趙玖專門在長安設宴,邀請人一直在長安沒走的韓世忠及其部屬、御營中軍各部、陝州李彥仙部、御營後軍吳玠諸部,前來赴宴,很明顯是要做個最後的情緒觀察。

    “韓世忠沒惱?”

    長安舊宮內,召集了一羣近臣的趙玖難免好奇。“兵馬縮減了三一之數,他居然沒惱?”

    “好讓官家知道。”胡寅正色相對。“臣去問了一問,延安郡王的意思大概是,此番不止是他減了三一之數的編制,其餘各處皆如此,官家此舉到底是爲了大局着想,不是針對誰,他雖然不願,卻也不至於惱;非止如此,讓辛興宗、辛永宗、辛企宗三兄弟一起滾蛋,更是天大的公正之舉……”

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頁